今年6月21日出版的《中华读书报》上刊登了该报记者赵晨钰的一篇文章《“减负”之后要“增素”》,文章认为青少年应提高文学素质、思维素质、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。这些笔者都深表赞同,但更想补充一点,即青少年的素质培养不应当忽视了哲学素质的培养。
赵晨钰在文章中也提到:“心灵世界的素养往往来自文学艺术,文学教他们树立评判真、善、美的价值标准,使他们具备成为真正意义上‘人’的基本的东西。”“而学生现阶段的思维状况如何,将来的思维会如何,他们的思维素质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,这些很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……”“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要鼓励他们的批判和质疑精神,不满足于已有的答案。”然而,他的解决方案中只提到了包括文学、历史、艺术欣赏、道德情操等各方面的文学阅读图书,包括科幻、童话、诗歌、历史故事、名人传记和各种知识读物在内的开发科学思维素质的图书。他似乎并没有把哲学普及图书摆在应有的重要地位上,甚至可能都没想到哲学素质这回事。
从本质上说,哲学是一种“爱智慧”的生活态度,它能够锻炼、发展人的理论思维,丰富、发展人的精神境界。同时,它又是人类对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思,是人类追求真、善、美精神的集中体现。因此,哲学最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反思批判精神、抽象思维能力,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、树立起对人类美好社会前景的向往和追求。哲学素质的培养应该说是青少年素质培养的关键。
从我国出版现状来看,对哲学普及图书的忽略不能不令人担忧。诚然,哲学素养可以渗透在文学艺术、自然科学、历史故事、名人传记等图书中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,但它们并不能完全替代哲学。在我的记忆中,很少见到中国学者专门写给青少年看的哲学普及图书,印象比较深的只有蔡志忠的系列漫画挪威人乔斯坦·贾德写的《苏菲的世界》和美国人威尔·杜兰特写的《哲学的故事》,这与当前强调的素质教育和潜在的广大需求市场是很不相称的。
正如赵晨钰在文章中所说的:“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最大不同点,就是前者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,以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、全面激活学生的主体思维为目标。把对真、善、美的追求精神放在第一位的教育和培养,在学生的青少年时代结束以后的任何阶段都难以补偿。”希望出版业在出版众多的服务于素质教育的自然科学、人文科学类图书时,千万不要忽视了哲学。
(中共中央党校 康 敏)